遊遊隨筆:輕量、廉價非必然? 微調主機的成功因素

傳聞多時的Switch Lite終於公佈,外界對這台新版本的Switch有彈有讚。其實主機輕量化……又或者是微調版主機老早不是新鮮事,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時除了主機本身設計外,亦需要有天時地利人和。回顧一下遊戲界過往的主機微調歷史,或許能為各位對Switch Lite帶來一點預想。

減價非萬能的舊年代

一台主機規格往往用上好幾年,甚至能戰十年以上時間,但當然主機不會一直沿用初期設計,過程中不時推出形形式式的版本。除了隨技術力提升而能優化主機平台外,另一個主因就是欲壓低主機價格以達促銷之效。可惜伴隨著價格下降,大幅削減機能是昔日遊戲界無法迴避的事。
以1987年面世的PC-E為例,主機在2年後推出廉價版PC-E Shuttle,定價為18,800日圓,比起原版24,800日圓便宜不少,其飛船般的造形亦滿特別,但儘管如此Shuttle仍很快被市場淘汰。最大的原因在於為了減省成本,將原版主機的擴張槽拆掉,換言之除了HuCard外甚麼都對應不了。不幸的是,要見識PC-E的真章非要另行購入光碟盤周邊CD-Rom不可,從89年起PC-E核心已移向CD-Rom方面,Shuttle就算價格再相宜亦顯得無用武之地,後來更反過來推出別售的Shuttle專用的擴張槽周邊,完全本末倒置。
為了減低成本而取消掉擴張槽的Shuttle,把PC-E最具魅力的要素完全排除在外
再談談比PC-E更早期的70年代,任天堂第一台家用主機為1977年的Color TV  Game 15,顧名思義就是主機內藏15款遊戲,定價15,000日圓。與此同時,主機亦有另一廉價版Color TV  Game 6,價格為9,800日圓,不過內裡則只收錄了6款遊戲。單從價格來看,6版不用10000日圓就能捧走一台遊戲機於當時來說十分吸引,可是再算算,玩者只要再多付5000日圓,就能多9款遊戲可玩,15版其實性價比更上一層樓,於是大家都紛紛跑去買15版,15版比6版好賣得多。
事實上,6版的出現是任天堂為催谷15版銷量而推出的行銷策略,其實兩台主機成本幾乎完全一樣(6版本只是毀掉往其餘9款遊戲迴路的15版而已),目標在於吸引消費者在對比下選擇較昂貴的版本。這招結果出來非常成功,任天堂首度踏足家用遊戲市場主機便得到100萬以上銷量,奠定了日後的電玩企業方針。
雖然TV Game 6價格相宜,但立在商業角度來看此廉價機不過是促銷TV Game 15用的棄卒而已
從以上2個例,不難看出其實早期玩者的目光多放在主機性能上而非價格方面,只要性能足夠,價格高昂一點亦沒所謂,甚至出現了玩廉價機會被輕視的奇怪情況。另一方面,舊世代的玩者對主機並沒太大異議,畢竟家用機只是放在家中使用,體積大點不成問題……換言之對於主機商在來說,其實不太有需要從「輕量代」及「減價」兩方面來優化主機,因此許多時各主機版本都為與其他周邊的合體型或者是本體演算力上揚的強化版。

輕量化:減省成本的副產品

到了1993年,世嘉的MD2為主機廉價輕量化上帶來了可行性。話說MD在1988年面世,雖然在日本市場不濟,但在以《超音鼠》為首的人氣作下,卻能在歐美等西洋市場開拓出世嘉從未出現過的好景氣,MD亦成為人氣不下於超任的主機。而在主機面世後4年,世嘉推出廉價版MD2。
這台主機定價僅為12,800日圓,比起原版MD最初的21,000日圓價格低很多。而且除價格外,主機由於沒有舊版的耳機位及音量調整拉桿,所以MD2的形狀比舊版更偏向四方。整體而言,主機在大幅劈價之餘只刪除了可有可無的耳機位,再加上四四方方造型比原版輕巧,令它有別於其他廉價機,在MD玩者頗受歡迎,成為不少世嘉迷的集體回憶。
原版推出後4年的廉價機MD2,在低價格及大幅保留原來機能之餘,設計亦比原版的簡潔
90年代的輕量化成功例子還有GB Pocket。回想起來,GB已經是1989年的產品,踏入90年代初起主機便因機能不足、市場傾向家用方面等原因失去增長動力,本來已是強弩之末的GB,居然因《Pokemon》的出現不只令仍是灰階畫面、已經落伍的GB成為低年齡層玩者追捧的潮物,更引發出各式各樣由其他遊戲商製作的《Pockemon》亞種作,整個GB市場大復活,是電玩史上的一次奇蹟。
儘管主機已推出了7年時間,但任天堂亦把握了時機,於1996年推出廉價版GB——GameBoy Pocket。此機的目標為極限輕量化及削價,雖然是新型主機不過畫面上卻沒有半點寸進,取而代之的是整台主機變薄了,電池用量亦減少,比舊版輕減不少。隨著《Pokemon》的大熱,Pocket成功替換了舊版GB,而在Pocket之後還Light、Color等不同的機能優化版,但全部設計都是建基於Pocket而行。
《Pokemon》的大熱加上Pocket的出現,令GB市場大大增長了壽命
對比於80年代的廉價機,MD2及GB Pocket的成功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廉價機發售時,市場仍處於全盛期。當下主機成為主流的話,市場已有一定數目的良作流通,再加上未推出的大量作品群,玩者無需像PC-E Shuttle那樣擔心主機會否快速落伍問題。
與此同時,主機開發技術經過一段時間漸變成熟,廉價機不但無需犧牲太多原有功能就能大幅削價,而且伴隨著功能減少,也令主機設計變得簡單,成就出比以往有明顯輕量化的地步。而GB Pocket更因本身是手提遊戲機關係,從輕量化中得到莫大優勢。有趣的是,當年在開發Pocket時開發組本打算取消GB通訊線插口,讓價格及重量進一步下降,幸而考慮到《Pockemon》需要用通訊線來交換精靈關係,才沒有取消這功能……反過來看如果Pocket沒有通訊功能的話,說不定GB情況又變得有點不一樣。
1998年的GB Color,其基本設計乃沿用Pocket而行

輕量化成功的背後

Pocket輕量化的成功,多少在於GB是台手提機關係,但想不到昔日「家用機無需輕量化」的想法,在踏入2000年代時有著極大變化,而帶來此變化的正是SCE(現為SCI)的PS1及PS2。90年代中起,PS在多邊形世代成為主流遊戲機,雖然期間已減了好幾之價以保優勢,但踏入2000年時,SCE卻推出了輕量廉價版PS One。一如其他廉價機,這台主機大幅減去多餘的外接埠,只餘下電源、手掣、記憶卡及映像輸出四大插口,同時在零件技術進步下,主機能大幅修身至原來主機的3分1體積,並非比手掣大多少,可說是當時為止瘦身幅度最大的主機。
減價減磅不減功能當然好,但須知同廠的新世代主機PS2亦是在2000年發售,理論上主機商應集中火力力推新主機,但SCE卻選擇多花資源於舊年代製品的新版本,的確為不少機迷意料之外。不過SCE看準當時PS仍於全盛期之餘,更考慮到PS One的小巧而設計形形式式的周邊,比方說在2年後製作了PS One專用5吋液晶螢幕,套在PS One上剛剛與主機的光碟位置重疊,螢幕本身也有耳機插口及迷你喇叭,彷彿像當年的隨身VCD機般可外帶出街。當然,主機本身仍需要濕電驅動,但PS One亦有其他周邊線能讓主機與汽車電池連接,讓玩者能帶著PS去郊遊。
PS One雖因在PS後期發售而無法普及,但小巧的設計卻深得機迷喜愛
PS One的發售時期與PS2重疊,而因為PS2能向下兼容以及其DVD播放功能,所以市場主軸亦快速從PS轉移往PS2上,PS One成績只屬一般。可是大幅修身的設計不但受玩者們讚賞,也取得了同期日本產品優秀設計獎,無疑肯定了主機輕量化的可塑力。4年後,SCE將這概念承繼往PS2上,成功為PS2增長壽命,它就是SCPH-70000系列。
這台新版本光是看樣子已經給人相當衝擊,因為其體積不過是原來PS2的4分1,重量從以前的2 kgs減量為0.5 kgs,厚度是兩個DVD盒子厚度左右,小巧感是家用機上罕見。雖然要減磅自然要減功能,SCPH-70000失去背部HDD插口,另外小部分舊遊戲無法對應,散熱方面亦不及舊設計好,但整體而言仍算運作流暢。如果不是玩《FFXI》之類要使用別購的PlayStation BB Unit,的話,SCPH-70000的機能基本上與以往PS2一樣,而且因為光碟托盤從按鈕自動式改為手動揭蓋,令托盤變得比較耐用,是輕量版的一個優勢。
SCPH-70000的輕量化幅度驚人,即使價格不怎樣改動亦能吸引玩者轉機
另一方面,SCPH-70000還有一個跟以往改版不同之處,就是其價格並沒有因減料而下降。正確來說,此機價格為19800日圓,雖然比4年前原版的39800日圓便宜許多,但在這4年間PS2已經隨主機版本進化而減了好幾之價,而在薄機面世前PS2的價格已達19800日圓。
換言之,SCPH-70000其實沒有降價,但玩者還是不太介意,新購入或者換機的話,大都會選擇薄型而非舊版本。後來PS2與PS3交接不如PS時般順利,PS2流行期比預期長得多,SCPH-70000及以此為基礎的新版薄機SCPH-90000再戰三年,令舊型機與薄型機流通的時間幾乎一樣,在改版機來說相當少有。
不過後來還有一台比SCPH-70000更成功的輕量化主機出現——DS Lite。舊版DS於2004年末推出,而輕量化的DS Lite則於2006年3月見街,前後不到2年時間。由於相隔時間不遠,機能方面只有微調優化,體積重量亦沒有如薄型PS2那樣大幅輕減。不過主機全體設計比原版冼練,主機合起來時就是一個細小的膠盒子,完全沒有舊型號中央凸起的地方。
另一方面,DS在發售後不久已經大熱至非機迷層面,DS Lite的小巧外型成功吸引不熟遊戲、重視裝置外觀的非機迷目光。新式的觸屏玩法加上DS Lite的外觀魅力,為DS帶來驚人的大熱,再加上任天堂巧妙地控制出貨量,令DS Lite出現長達1年以上供不應求情況,可說是遊戲界前所未聞的奇事。
輕巧的DS Lite成功吸引非機迷,是造就DS大熱的其中一個原因

Switch Lite的成敗

在此之後,家用機及手提機上均出現不少改進版優化版,但撇除如PS4 Pro等可說是「1.5版本」的純粹高性能改進主機外,一般輕量、割價及微調形式無法如薄型PS2及DS Lite般成功,當中一大問題在於主機新版本的發售周期越來越短。
首先,近十年來主機商均想藉新型主機的推出來擴大市場,特別是無法如預期般暢銷的主機,令新版本的發售周期變短,開發時間少,技術進步的程度也不夠多,不論是外觀、性能還是價格均無法優化得去哪裡。例如2013年發售的新版PV VITA「PCH-2000」,距離2011年末的舊版PCH-1000只是1年多時間,只有在少方面作微調級數,如按鈕設計等,儘管有輕量化但又非有很大偏差。
更甚的是,主機畫面由以往重點的有機EL換為一般液晶畫面,可是價格卻又跟同期舊型號的相同,個人而言除了劣化外甚麼都不是。由於SCE在短時間內讓PCH-2000完全取代PCH-1000,因此擁有新版的VITA玩者比舊版的多,但在玩者間並不代表新版比舊版優勝。
PCH-2000版的VITA減去人氣的有機EL,相信最主要是為減省日後VITA生產成本而行
而同期的3DS,其主機方針的迷走程度或許比VITA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機能強化的New 3DS、螢幕變大或解像度卻一樣的LL版,以及刪除立體視功能的2DS……功能在增增減減下,卻沒有一項能真正吸引玩者的要點,到頭來仍是要靠軟件作為擴大市場。
細心想想,薄型PS2及DS Lite的成功除了自身設計外,當下主機自身的市場成熟度亦是一大關鍵,人氣主機加上大幅輕巧化,即使功能上沒怎樣進步,也絕對能成為帶動市場佔有率的商機,而現在Switch Lite相信也打算走此路線。
比起原版Switch,Lite版的微調傾向手提方面,除了輕量化外,非分拆式的設計亦令主機價格下降,不過兩者減少幅度不算多。另外,主機手掣一體化後,相信能多少輕減了分拆式Switch手掣容易損壞這問題。不過Lite最重要的特徵是失去了原來的TV模式,玩者只能將它當成手提機處理,不能接駁大屏幕外,部分Switch遊戲的手提模式格數未能追上TV模式。雖然近期Switch遊戲在這方面有相當改善,但這部分需要靠軟件開發組的能耐來補足,多少是Lite版的隱憂。
宏觀點看,Switch Lite失去了家用、手提合二為一的優勢,而它所偏重的手提方面,一般的Switch亦能做得到,個人而言硬件吸引力實在不大。至於另一重點——市場成熟度又如何呢?Switch的景氣似乎比上代的WiiU及3DS好,但在機能限制下無法吸納其他第三商的AAA級大作,這點絕對有礙於擴大其市場發展……雖然Switch Lite的成敗要到見街之後才分曉,但相信最有可能的就只是在市場上多了一種Switch版本選擇,對Switch自體的市場推動力大概有限吧?
Switch Lite的性價比實在算不上高,要它配合軟件擴展Switch市場頗有難度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