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遊隨筆:超越本家! 遊戲動漫化

動漫被遊戲化的話,玩者們許多時都會有所顧慮,因為根據長久以來的經驗,動漫遊戲地雷率相當高,那麼反過來將遊戲動漫化又如何?對於機迷來說,這類動漫僅屬外傳性質,喜歡原作當然會看,但即使不看也無傷大雅……如果閣下這樣想的話,未免太低估它們的存在價值。它們不單是外傳或用於補完原作遊戲的設定說明不足,有時更能超越原作,既深受粉絲及動漫迷好評,甚至連遊戲也因而進一步大賣。

為何動漫化?

或許目標市場層面有不少重疊吧,遊戲與動漫長久以來總是緊緊相連;動漫遊戲化猶如日常便飯,反過來亦然。打從7、80年代的電玩黎明期,遊戲動漫化早已不是新鮮事,而且更有部分取得絕大成功。比方說1980年風靡全球、有「80年代米奇老鼠」之稱的《食鬼》,於街機登場後2年被製成動畫,在美國於星期六早上播放。動畫大受小朋友歡迎,甚至曾一度錄得56%驚異收視率,令對手電視台急急變陣,同樣找來不同的電玩改編動畫應對。

可惜的是跟網紅高品或店子一樣,受歡迎不等於好,《食鬼》動畫貫徹了當時兒童動畫的粗製粗糙傳統,作畫及故事毫不吸引。事實上,元祖《食鬼》別說是故事,就連基本設定不存在,有的只是遊戲規則跟畫面輸出,完全不適合動漫化。那為甚麼又會有這部動畫出現?很簡單,就是以電玩版之名抽抽水、沾沾光。

佔據了一半以上收視的《食鬼》動畫,其實是部爛卡通

動畫化除了是作為原作遊戲的賺錢伸延外,更有協助宣傳本家之用,不過要做到這點門檻十分高。動畫成本高昂之餘,播放檔期也頗為尷尬。一款當紅遊戲被選中動畫化開始,最快也要一年多時間準備,而且8、90年代TVA一般以半年作單位,就算動畫版能趕上在遊戲熱潮仍未過之時播放,播放中途是否仍具人氣又是一大問題。如果不以TVA形式而選擇獨立購入的OVA的話,動畫版承受的風險更大。

亦因如此,動畫化的唯一選擇就是電玩界中的大物級系列作品。例如《街霸》、《餓狼》、《VF》等格鬥作本身已是著名品牌,再加上90年代維持了好一段時間的格鬥熱,其動畫版也不乏人問津。另外,這些動畫也補完了當年格鬥遊戲在故事上描寫的不足,但又會為豐富動畫特徵而加入大量原作內容,遊戲粉絲看起來時會有相當違和感。

雖然動畫版希望能彌補原作遊戲在故事上說明不足的問題,但許多時都不被粉絲認實看待

相比起來,遊戲漫畫化在成本及質素控制上方便得多。一來投入人手及成本均少,而且漫畫版客源多為原作粉絲,即使遊戲推出好一段時間仍無損他們對漫畫的興趣。另一方面,不少漫畫版的作者均是原作粉絲,他們會對一些設定或觀點以自己形式來演繹。雖然未必是官方認可設定,但卻能為大多數玩者認同。

《Romancing SaGa 2》可說是最佳例子。遊戲原作的故事基本圍繞人類最大威脅——七英雄而行,但作中描寫他們背後故事的事件十分零碎,而因應玩者行動選擇甚至會錯過這些重要劇情。而在1994年的同名漫畫中不只能在短短3期描述七英雄各人身世,而且更完整了玩者側所編寫的帝國歷史故事,完成度之高絕對能令原作粉絲大吃一驚。

《Romancing SaGa 2》漫畫版既描述七英雄身世,也沒忘記著墨於帝國系譜的歷史

長久以來,遊戲漫畫化的評價整體比動畫化的好,不過從2000年代開始情況有所改變。那時開始流行深夜動畫,一季不過是12集左右,成本及質素控制好得多,一些改編自美少女遊戲的動畫漸漸於電視上出現,而且更出現了像《School Days》般,因動畫版好評(?)而令發售了好一段日子的遊戲版再受注目的情況。

後來,這股美少女遊戲動畫風潮漸漸延伸至RPG或AVG等故事主導的較大眾向作品,例如《STEINS;GATE》或是《P4》,儘管在TVA版未推出之時已經廣受歡迎,而且TVA版亦將原作本篇故事完整敘述出來,可是還能吸引未玩過原作的人們注意,造就了因TVA熱播而出現的二次暢銷期。

遊戲暢銷期能維持一、兩年甚至更久,在動畫版的協助下有機會帶動第二次熱賣

近年遊戲動畫版評價比昔日的大為進步,而且由於現代遊戲會因應口碑而延長暢銷時間,動畫版更容易達成其促銷效果。與此同時,漫畫版亦繼續以外傳或補完形式繼續支援遊戲原作,可以說現在不管是動畫版還是漫畫版,今時今日的遊戲改編作均是機迷們不能忽視的一環。

動漫元素「逆移植」

既然是遊戲動漫化,儘管作品如何完美地闡釋遊戲故事、如何高水準,始終離不開遊戲是主、動漫是副的宿命,可是有時候動漫作還是能對本家後續有著形形式式的影響。PS年代名作RPG《Star Ocean 2nd Story》於1998年登場,作品因如好感度(PA系統)、道具製作等可玩部分非常多,動作成份的戰鬥中毒性高,但日系RPG重點的故事卻相當不濟,特別是後盤關於十賢者關聯的劇情相當草率。

之後,同名漫畫於跟遊戲版相同公司的Enix旗下漫畫雜誌《月刊少年Gan Gan》連載,畫風不但細緻漂亮,改變了部分遊戲版角色的不自然外觀設計,而且在原作故事上加入大量原創內容,尤其是本篇以外的小故事大大活化了各同伴的設定,即使完全不懂原作也會覺得很有趣。漸漸地《SO2》漫畫版不單成為《GanGan》的重點連載,後來動畫版《EX》也是以此漫畫為基礎、而非遊戲版本製成。因此不少人初次接觸《SO2》並非電玩,而是以漫畫版(及其動畫版)。

漫畫版《SO2》的原創部分大大深化同伴的個性,令故事變得更為有趣

由於漫畫版實在太好評關係,後來《SO2》於GBC上推出的外傳作《~Blue Sphere》請來了負責漫畫版的作者東まゆみ氏負責,主角及同伴們雖然與本家相同,但由於設計更新之餘畫風也相當討好,角色設計上比前作更為好評。可惜的是,不久後Enix發生漫畫家離籍事年(※1),《SO2》漫畫被迫腰斬,連載僅只來到遊戲原版剛完成第1片光碟左右,十賢者及女主角身世等謎團爛尾收場。


注解※ 1:2001年Enix旗下漫畫雜誌《月刊少年GanGan》的急速改革令部分編輯不滿,因而另起爐灶設定新公司Mag Garden,而且更挖走東まゆみ氏在內大量Enix專屬漫畫家,《GanGan》及姐妹刊《GanGan WING》出現腰斬作品潮,而《WING》更需腰斬近8成作品,是日本漫畫界史上數一數二的大騷動。

《SO2》外傳作放棄本篇繪師而起用漫畫版作者為人設,人物比以前更清秀漂亮

另一個對遊戲本家方面有相當影響的漫畫作還有姬川明的《薩爾達》系列。如果閣下有看過《薩爾達》漫畫的話,大概都不會對姬川明這個漫畫家組合感到陌生。從2001年連載《時之笛》開始至2016年起正在連載中的《曙光公主》,姬川已經負責9部《薩爾達》漫畫化。姬川除了會引入不少的原創展開外,其畫風亦會跟蹤各作而改變,從大眼Q版到高頭身帥哥都有,各作的粉絲都能大感滿足。

《薩爾達》漫畫版不止受到玩者間好評,就連本家製造商任天堂亦似乎大為認同。話說在《薩爾達》系列25周年時,官方曾推出名為《Hyrule Historia 薩爾達傳說大全》的公式設定集。此設定集收錄了由姬川繪畫、有關女神Hylia與初代林克的短篇漫畫,但其實這漫畫本是來自《天空之劍》單行本的附錄。本來此附錄外傳本是作者自身對設定的解讀,現在收錄於公式設定集中,代表著連官方也完全認同這個視點。

說起來,附錄中的初代林克圍上頸巾,後來在《薩爾達無雙》中的林克也圍有頸巾,不知是否也受到漫畫的影響?

一提起《薩爾達》漫畫,很自然就會聯想起「姬川明」這個漫畫家組合名字

原作改良

我記得以前曾在其他專題中談過,遊戲劇本質素很難控制,即使遊戲商願意花工夫在劇本上,出來的效果亦未必如理想,3DS的《Fire Emblem if》是個典型的例子。反省前作《覺醒》在劇本上的不評,開發組在製作《if》時特意請來「外援」——以《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著名於漫畫界的樹林伸氏負責故事原案,但出來的結果仍是強差人意。
後來此作以另一名主要同伴為主角推出漫畫版《~尼貝龍根的寶冠(ニーベルングの宝冠)》推出。放棄了人氣主角來繪畫遊戲漫畫是個少有例子,但此作正因為以主角以外其他角色的視點來重新構築,補完了不少原作中各不自然的場景。例如在原作中出現的「同時攻擊兩方敵將讓他們矛頭指向自己來阻止戰爭」荒謬戰術,在漫畫版中則改為主角說服兩軍失敗告終。另外在後期王族同伴們盲目地信任因諸事而未能說清自己違抗王命原因的主角,在漫畫中則描寫回其他王族間漸漸意識到國王不再可信,於是轉投主角陣營。如果原作遊戲在推出之際也能如漫畫般,顧及各種細節上的合理的話有多好呢……

原作中無法說服玩者的各奇怪劇情,在漫畫版中一一被改善過來

令玩者們有此等想法的,還有為眾多粉絲所失望之作《Tales of Zestiria》的動畫版《~the X》。本家《TOZ》打著回歸原點的王道劇旗號,但骨子裡的故事卻是《Tales》系列中頂級陰濕。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在發售前一直被玩者「誤認」為女主角的艾莉莎(アリーシャ)公主,盡心盡力保護國家但卻被國內政客及國民討厭,主角史雷(スレイ)一方不單沒有相助,而且還以她沒有慧根為由讓她離隊,自此之後對她尤如其他NPC般冷淡。

相反另一名同伴蘿潔(ロゼ)明明是暗殺集團首領,可是卻因「殺人沒有罪疚感」而保持純粹的心,有著與導師同等級數之慧根,包括史雷在內我方眾人對她有讚無彈。最可悲的是在DLC中,本是追加劇情主角的艾莉莎竟當上蘿潔的從者,而且蘿潔從言語到行動都在欺凌她……來到這裡,無一不讓各位日系RPG迷搖頭嘆息。

動畫版中呈現大量為玩者期待但在原作中卻未能一見的場面,是撫慰玩者心靈的妙藥

作品推出後約一年多時間,TVA版在大氣電波上播放,而此動畫絕對是《TOZ》玩者們的救贖。雖然作品起始跟原作差不多,但主軸則改成艾莉莎與蘿潔協助史雷及一眾天族拯救世界。史雷由始至終都是主角,沒有被蘿潔搶去風頭;蘿潔也對自身的暗殺行為抱有疑問,靈能力大幅減弱,最後與艾莉莎地位同等,兩人關係也相當要好……雖然故事完整性未必十全十美,但對本抱著王道RPG心態去玩遊戲版的玩者,動畫版才是「真之《TOZ》」!

完全原作化

對於玩者來說,如何完美地呈現原作或許是動漫化重點,但對於一般動漫讀者來說,作為單一作品的完成度才更為重要,因此遊戲動漫化還有一個相當特殊的處理手法,就是只用回原作設定的全新原創故事。看起來,捨棄了原作受歡迎的人物及劇情似乎是件愚蠢的事,但跟其他動漫一樣,只要有趣的話絕不愁沒人追捧,而稱得上史上最受歡迎的遊戲漫畫——《Dragon Quest 達爾大冒險(Dragon Quest -ダイの大冒険-)》正正屬於這類作品。

《達爾大冒險》是在《DQIII》而《IV》之間空檔期時,由《周刊少年Jump》牽頭安排的跨媒體企劃之一,同期還有動畫版《勇者亞貝爾傳說(勇者アベル伝説)》。最初作品跟當時其他遊戲動漫一樣,打算直接改編原作或製作外傳,但人稱《DQ》之父的原作監督堀井雄二氏則表示若跟原作處理會很沒趣,因此漫畫版決定只以《DQ》設定為藍本製作完全新作故事,最後成為於《Jump》上的一代經典《達爾大冒險》。

《達爾大冒險》成功得完全不似是遊戲漫畫企劃

故事講述主角達爾從少便跟隨養育他的鬼面道士,以及溫純的怪物們一起於孤島上過著安穩生活,不過有一天島上怪物突然發狂,鬼面道士告訴達爾怪物們性情大變的原因在於魔王已經復活。這時自稱是勇者家庭教師的艾班(アバン)與他的魔法師弟子阿布(ポップ)來到島上,稱為了打倒魔王而要訓練達爾成為勇者。

既然是完全新作,基本人物及故事跟本家《DQ》系列亳無關係,而且為了凸顯主角們戰鬥時的拚命,漫畫版特意刪除復活咒文及道具,但除此之外如怪物、各咒文種類等等,其實還是處處見到《DQ》的影子。有趣的是,如「メドローア」之類漫畫版原創的咒文,被後來《DQ》系列所起用,這又是另一個動漫逆輸入的例子。

這部漫畫在原創同時又尊重原作,不論是否《DQ》玩者都大為受落,從1989年起至1996年為止一共連載了7年,合共37本單行本(文庫版22本),其後被製作成動畫,在香港亦有播放。對部分本地機迷來說,動畫版可是才是他們第一次接觸《DQ》的機會呢!

漫畫中需要火冰結合的極大消滅咒文「メドローア」,在《DQ11》中則以連攜形式表現出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