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遊隨筆:摺機遊戲小回顧

家用機、手提機、電腦、智能手機……這些都是我們經常接觸的遊戲平台,不過2000年代有一個日系平台卻是有錢也未必能輕鬆玩到,我想指的是日本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遊戲。現在的手機主要分iOS及AN機兩大類,但2000年代的「摺機」電話卻是每台都有不同特色。尤其是當時日本手機走在世界尖端,不但外型及畫面漂亮,又能連線到網上。不過對於機迷而言,最吸引的始終是遊戲。

我還記得以前看到竟然能在功能手機上玩到《伊蘇》、《機戰》、《Gundam VS》、《聖劍傳說》等多個著名系列,以及看起來好像蠻有趣的原創遊戲,真心覺得很厲害。可是那時日式手機網絡服務未能順利衝出國外,間接令這些功能手遊無法往日本以外地方輸出,身在本地的我除了羨慕之外就是羨慕。

2000 年代初日本摺機能做到的事超出不少人想像

至最近Switch上有一個名為G-MODE Archives的計劃,就是要把這些幻之手遊移植往Switch上,而在本年9月《女神異聞錄》外傳作《~異空之塔編》的登場再次引起傳統舊機迷注目,因此今回不如讓我們看看這些熟悉的遊戲系列在當年登陸功能電話上時,到底是甚麼樣子呢?

十年摺機遊戲簡史

日本功能電話的技術在2000年代初可說是異次元級的厲害,當外地還有不少人仍用黑白屏電話、玩貪食蛇時,以i-mode為首的日式手機網絡服務已在1999年展開。雖然不能直接瀏覽網站,但能經由手機的菜單中做到收發電郵、網上銀行、下載手機鈴聲及桌布。至2001年,摺機開始對應Java,而日本的手遊市場亦從此展開。

玩者打開手機在菜單中選擇遊戲選項及付費後就能遊玩,相當便利。雖然各作由不同遊戲公司開發,但跟現在的手遊一樣仍需要靠平台供玩者下載,不過這些平台並非Apple、Google之類的系統開發商,而是網絡供應商。當時各網絡供應商提供的遊戲並非完全一樣,但一些較有質素或人氣作品的話,普遍都會跨平台出現。

網絡服務及JAVA成為摺機遊戲發起的契機

收費形式基本上分三種,第一種是買斷,直接付幾百日圓買下遊戲。另一種是月費形式,一般付三幾百日圓任玩計劃內的遊戲。值得注意的是遊戲商均有各自的月費計劃,不同計劃對應的作品均不同,一般為數款左右,絕非一個月費任玩那麼著數。至於第三種收費則是現今我們非常熟悉的F2P課金。

初期的摺機手遊比較簡單,像捉棋、方塊類打發時間居多,但漸漸地一些更正規的作品相繼出現。它們除了原創作品外,還有許多我們核心遊戲迷熟悉的名字。另外,隨著手機機能提升,手遊的發展速度亦快得教人驚訝。比方說2001年已經能夠推出多邊形遊戲,當中更不乏《Ridge Race》、《電車Go!》及《Psychic Force》等家用機作品的輕量版移植。2002年手機開始能對應SD卡時,像《鎌鼬之夜》移植版《~mini》那樣能下載到SD卡上進行線下遊戲的作品亦曾出現過,如此一樣線上線下一樣玩到。

雖然能呈現多邊形遊戲十分厲害,但相信也很難操作吧?

到了2000年代後期,日本興起mixi、GREE、Mobage等SNS服務,這些SNS和初期Facebook一樣,內設些能跟好友略略交流的社交遊戲,除了電腦外手機一樣玩到。雖然這些SNS遊戲設計比較簡單,可是因為與社群連動關係,吸引了大量用家、特別是低年齡層的玩者,SNS遊戲一下子成為當下手遊、甚至是整個遊戲界的新寵兒。例如《怪盜Royale》、《探險Driland》等作品炙手可熱,中小學生都愛手遊多於同期的3DS,甚至有傳聞指GREE社長曾大口氣地說:「我們已經知道打倒任天堂的方法。」(後來社長否認說過)。

當年《怪盜Royale》的人氣絕對比今天的一線手遊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2000年代末也是智能手機發足時期,不論是獨立單發作、MMO還是社交遊戲,所有摺機遊戲市場迅速被智能手機取代,結束了約10年間的活躍期。對於日本以外的機迷說,日本的摺機遊戲認識應該不多,可是其歷史留下來的影響卻顯然而見。以《Granblue Fantasy》、《賽馬娘》等手遊名震天下的Cygames,它的首部作亦是代表作之一、2011年推出的《神擊的巴哈姆特》,其起點正是Mobage內的交流遊戲……我想沒有《神擊》,大概也沒有後續的Cygames吧?

《神擊的巴哈姆特》最初也是摺機遊戲

要選擇摺機的遊戲名作來談有點困難,因為大部分原創作品對於核心機迷來說都是陌生的名字,所以這次不如談談少許在家用機上大人氣IP,來到摺機手遊上又會變成甚麼樣子吧。

Megaten α

2000年Atlus已經有推出月費形式的功能電話服務,不過初期都是下載鈴聲、桌布,或者一些用了自己IP的小遊戲,像方塊之類,到了2004年名為「Megaten α(メガテンα)」的綜合遊戲服務推出,網站會不定期推出複數遊戲供玩者下載,玩者既可用525日圓買斷其中一款,又可以用每月300日圓的月費任玩。

有別於之前的小遊戲,Megaten α收錄的作品都是有一定可玩性,而且有不少是《女神》系列下著名作品的外傳。好像最近剛移植往Swtich上的《女神異聞錄Persona 異空之塔篇》,正是PS本篇主線「賽貝克(セベク)篇」的外傳故事。故事講述主角一行人誤動神秘裝置,眾人被轉送到一座由惡魔支付的異次元塔中;為了回到原來世界,主角們開始向塔的最高層前進。

雖然設計簡單,但劇情故事、迷宮、Persona、店子、等級等所有原作有的東西基本齊全

遊戲玩法基本承繼本篇系統,都是3D迷宮的RPG,可以跟惡魔交涉取得他們的卡片,用於降靈在自己身上,升LV練功、更換裝備等RPG常見元素都齊全。當然始終是舊世代的手遊,畫面除了簡化了之餘,迷宮亦變成生成迷宮,但整個遊玩系統仍然完整之餘,作為外傳故事內容亦充足,絕對是收貨有餘的良作。

除了《~異空之塔篇》外,《真.女神轉生if…狹間篇》、《真.女神轉生-20XX》、《DIGITAL DEVIL SAGA Avatar Tuner A’s TEST Server》、《Persona2 罪 Lost Memories》、《Persona3 M》等都是人氣《女神》作品的外傳,而且有著類似原作的玩法。此外,也有些如SRPG的《DEVIL SUMMONER SOUL HACKERS Intruder》,又或者如ARPG《Aegis THE FIRST MISSION》等,玩法跟原作完全不同的外傳。

小小的Aegis也真可愛呢

到了2008年,Megaten α再沒有更新遊戲,並於2014年完結服務。由於我是個標準的《女神》迷,所以對某幾款作品都感興趣。特別是《P3R》快要推出,不知G-Mode會不會趁機推出一下《P3》相關的Megaten α遊戲呢?

Final Fantasy IV THE AFTER -月之歸還-

如果要數日本以外地區最著名的日本摺機遊戲,不談《FFIVA》實在說不過去。一如其名,此作為SFC經典RPG《FFIV》的正統續篇,遊戲畫面及基本玩法承繼超任版前作,但亦有加入同伴間的連攜技「Band」及會影響敵我雙方攻擊力強弱的「月齡」等新系統。

作品於2008年首度於各手機上推出,距離前作已有17年時間之餘,還要變成一款手遊,當時不少《FF》迷都不太賣帳,但作為後續此作卻意外地沒有損《FFIV》這個名字——不單沒有變成黑歷史,相反其主角更能於之後的動作對戰遊戲《Dissidia Final Fantasy 012》中佔一席位。

遊戲主角是前作Cecil(セシル)及Rosa(ローザ)的兒子Ceodore(セオドア),講述他如何從活在偉大父母陰影下生活的王子,成長成獨當一面的戰士。事實上,此作的設計有點像《DQIV》或《Live A Live》——除主角外,各同伴均擁有獨立篇章故事,完成主角及同伴章節後最後合起來一同向終盤進發。遊戲中有大量前作角色及他們的後代登場,特別是前作的某兩個人為了「贖罪」而在本作中三番四次協助我方,所以想玩的話還是先玩前作比較好。

雖然合共有11章,但不用全部購入都能完成故事

值得特筆的是,此作合共有11個章節,每個章節均需單獨購入,價格為各315日圓。聽起來好像把遊戲斬件逐件計,有掠水之嫌,不過當中只有4篇是完跑必須,餘下的都是同伴篇章,只要從中選擇1版便可,即是要完成遊戲的話可以在5章了事。就算玩者想全部同伴收集,買下全版亦不過是3千多圓,比一般家用機及手提機遊戲便宜。

之前也說過,《FF4TA》相信是最多人認識的日本功能手遊,原因在於2009年起全篇集合版不斷移植往各平台上。首先是Wii的下載平台WiiWare上,接著在2001年PSP版則是連同《FFIV》同捆合輯,這也是《FFTA》唯一的實體版。至2013年,此作(全篇集合版)更於iOS/Android平台上重製,畫面都變成像DS版《FFIV》那樣的迷你版3D畫面,而這個版本其後也有Steam版本,相信現在要玩的話這個版本該是最容易到手的。

為了和DS版的《FFIV》接軌,新版的《TA》都變成多邊形畫面

Biohazard

《Bio》系列曾推出過不少摺機遊戲,第一作《Biohazard Zombie Hunter(バイオハザード・ゾンビバスター)》更可追溯到2001年功能手機發跡後不久的時期,算是較早一批登錄到手機上的家用系列。不難想像,以當年的手機性能根本無法支持一款有《Bio》形式玩法的作品,所以前期的遊戲大都是些簡單單單的射擊抽水作。

特別是2001年的《Biohazard Zombie Shooting(バイオハザード・ゾンビシューター)》,就只是把畫面劃分成9格,然後喪屍會在不同的格上出現,而玩者則選擇對應的格子「射擊」喪屍……簡單來說就是九宮格扑傻瓜。雖說此作是月費300日圓的綜合付費網站「Club☆Capcom」內其中一款小遊戲,但此作完全沒有《Bio》角色及故事,甚至連喪屍都完全不像作中造型,就算是給粉絲打發時間的小遊戲亦完全不合格。

這是《Bio》遊戲……?

直到2004年,終於有一款像樣的《Bio》手遊——《Biohazards THE STORIES》。此作玩法跟初代《Bio》差不多,不過卻成為「Stories」及「Situation」兩個模式。前者中玩者操作《3》版的Jill跑原創故事,如原作般需要打怪解謎;而後者則是在不同的固定版面完成不同任務,如「救出2名市民」等,達成後可購入更強武器去挑高難度任務。

另外,故事模式被分成多段劇情,玩者需要先付每月課金315日圓換取得300點點數,並用點數來解鎖各劇情,因為每段劇情定價100點,換言之每個月都玩盡的話最多亦只能跑3段劇情。

比起故事性,摺機上的《Bio》較著重動作遊玩部分

後來的《~THE MISSIONS》、《~THE EPISODES》(即強化版《~MISSIONS》)及《~Operation》都是從《~STORIES》中進化出來的作品,但卻完全除去解謎元素,全以任務形式進行。

最後一款功能手機上出現的《Bio》遊戲為《Biohazard 4 mobile Edition》,此作又變回《~STORIES》那樣分成解謎故事模式以及純任務過版模式兩種。眼利的讀者可能會知道此作亦有iOS版,摺機版的存在意義並不大。可是大家都知道《4》從畫面到玩法都有很大改進,要在iOS上有如此程度的重現已經要花相當功夫,更何況是一台小小的摺機?所以儘管摺機版操作性比iOS版更差,光是能做到這個地步已經超越不少人想像。

很難想像在摺機上如何玩《Bio 4》……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