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遊隨筆:世嘉最成功主機 MD大回顧.硬件篇

迷你紅白機一出,不只是機迷,就連平時不是十分熱忱於打機的現充也說要懷念一下過去而跑去買一台回家,但相信剛發表的迷你Mega Drive(以下MD),有心購入的朋友大概真的只有遊戲迷。昔日世嘉向來二奶命,永遠搶不到主機界一哥地位,然而在云云眾多世嘉主機中,最接近成功的產品可算是的這台非一般主機。資深機迷對MD擁有跟紅白機、超任等不一樣的獨特鍾愛,更有不少人因此機成為忠心耿耿的世嘉粉,一直化身成鍵盤戰士為世嘉作戰……到底這台主機有何特別之處?

史上第一台16bit主機

如果問一位日本機迷90年代初是甚麼主機年代的話,相信十居其九都會回答是超任天下,但若是問西洋機迷的話,答案或許是超任、MD各佔一半。在當時日本市場及相當受日本影響的香港市場上,超任向來是90年代初的霸權主機,但其實比超任早2年發售的MD,西洋市場表現只是比超任稍遜一點,全球銷量突破3千萬台(1),是一台能跟超任平分秋色的好對手。對於從未在任何主機戰中勝出過的世嘉來說,MD絕對是最成功的產品。

80年代末,紅白機市場的成熟期已過,開始步入衰退,這時曾打算以Mark III在主機界中分一杯羹的世嘉,開始為下輪主機戰搶灘做準備,終於新主機MD1988年率先在日本發售。MD要從紅白機及比MD早一點發售的新競爭對手PC-Engine中取勝,主機性能當然要比對手更強,尤其是昔日主機在技術上很難有如今天Switch3DS般的橫向方面發展,唯有向更強大演算力的縱向機能提升。

首先,MD用上了當時高性能的MC68000為主CPU,從上世代Mark III8 bit主機正式升格為16 bit16bit不單是單純機能上揚為目標而考慮,和家用機市場不同,世嘉的街機市場頗為吃香,當時街機差不多全以16bit為基準,如果能把世嘉街機作品帶往家用機上,想必是一大優勢,也促成世上第一台16bit主機誕生。

用金色顏料在機身上寫上「16 BIT」,可見主機商在16 bit的CPU上花了許多工夫

別以為這是一件簡單的決定,當時68000只有街機、Mac機等高性能電子產品才會用上此CPU,與此同時價格比8bit CPU高許多,有利有弊。為確保能以低價購入MC68000,世嘉一下子向生產商下了30萬個訂單,而且更表示後續訂單會更多。須知那時全世界的MC68000不過出貨了70萬個左右,世嘉此舉風險非常大,但也令她頓時成為跟蘋果不相上下的大客,成功把CPU價格抑壓至最低之餘,整體MC68000因為能得量產機會,讓價格進一步下降,連帶MD及高級電腦以外的地方也能應用到,這次豪賭得益的不只有世嘉自己。

由於用上MC68000關係,把世嘉的街機名作移植往MD上變得很輕鬆

 

事實上,MD除了MC68000外,還用上了Z80作為副CPU,多用於處理音效上(但有時亦會處理其他演算),而Z80正是Marik IIICPU。其後世嘉90年代中期的多邊形主機Saturn,其音效用CPU亦是用上68000MC68EC000)……現世代主機暗藏著上世代主機的一部分,的確滿有意思。

強化周邊多羅羅

除了史上第一台16 bit主機外,MD也以不同周邊成就了電玩界中各種新嘗試,當中不乏破格的新點子,在主機發售後不久推出的Mega Adaptor便是其中一之。話說MD雖擁有當下而言非常強大的主機性能,然而世嘉家用機的軟件開發組卻欠缺開發68000遊戲的經驗,因此MD初期出現軟件不足情況,1988年間僅只有4款遊戲發售,其中一款更是Kuso Game《阿松君》(おそ松くん)(不是《阿松先生》喔)。

為彌補這方面不足,世嘉於是推出了Mega Adaptor,有了它的話MD就能向下兼容玩到Mark III的匣帶。有趣的是,不知是否為了配合MD向下兼容需要,世嘉在1988年期間把不少Mark III遊戲再版發售,而且更更換成黑色匣帶(原版為白色)……

Mega Adaptor本來是件很有先見之前的產品,可惜當時的玩者並不知道向下兼容的重要性

 

讓玩者以新主機來玩回已擁有的上世代主機遊戲,不用擔心買了新機得物無所用,向下兼容往往是新主機快速普及的一大功臣,可惜在當時這個想法卻不太被當時玩者接受,事實上向下兼容既然在那個年代幾乎沒有。加上Mega Adaptor是別售品,要付上差不多一款遊戲的價格(4,500日圓)來玩回舊遊戲,倒不如用回Mark III好了……這想法令Mega Adaptor相當濟銷,世嘉本身也不怎樣力推這產品,出貨量十分少,現在已成為不少世嘉迷渴望擁有的收藏品。

MD還有另一個非常特殊的周邊——Mega Modem。顧名思義,有了它的話MD就能利用電話線連接上網,下載遊戲及對戰。Mega Modem發售年份為1990別說是網絡就連個人電腦也未普及的年代能安在家中就能下載到遊戲及與其他玩者對戰,當然是先進到不得了的科技,光是聽聽已經為不少機迷心動。但先進的概念下配上力有不逮的當下技術,最終只是悲劇收場。

Mega Modem實現了玩者足不出戶能對戰的夢想,但代價則是天價電話費

 

撇除數據機本身索價9800日圓及1200bps的龜速連線,由於使用電話線通訊,打機同時也需要高昂電話費,玩者難以輕鬆負擔。此外,對應網絡對戰的遊戲數目只有7款,而且也只能製作些如麻雀(《TelTel麻將》)等簡單對戰作品。雖然也有棒球對戰作《TelTel Stadium》,只是由於當時通訊數據量根本不足以支援實時棒球對賽,唯有以監督模式與其他玩者的隊伍在網上決一勝負。

至於下載遊戲方面,世嘉提供了名為「遊戲圖書館(ゲーム図書館)」的月額(800日圓)制服務,提供十多款作品。不過這些作品的規模只屬小型級數,較機迷認知的大概只有《Phantasy Star II》外傳文字冒險作,本身吸引力已經十分有限。再加上由於MD沒有記錄空間,玩者不能為遊戲存檔,每次下載遊戲又花時間,結果還是玩回匣帶遊戲更實際。

不管是向下兼容還是下載遊戲,在今天的遊戲界已是日常事,但在30年前卻是難以想像的新鮮點子。雖然最終還是敗北而回,但這種「過度先見之明」已為早年世嘉的特徽,也是機迷喜愛世嘉的原因之一。

《遊戲圖書館》內的作品日後以《遊戲罐頭》(ゲームのかんづめ)之名在Mega CD上推出

光碟強化:Mega CD

對於MD迷而言,Mega Modem或者Mega Adaptor不認識也沒問題,但有一個周邊卻是不能錯過,那就是Mega CD。提起初期光碟主機,或許大家都會先想起PC EngineCD-Rom2,而Mega CD往往成為比較對象,但其實Mega CD1991年發售,比CD-Rom2遲約3年,在技術上已經比較先進。

另外,CD-Rom2嚴格來說並不是PC-E的周邊,而是以PC-E為主軸的「核心構想」下設計的擴展,甚至可以說PC-E的出現其實是為與CD-Rom2連結成世上第一台光碟主機而存在。相比起來,MD本身已是一台完整的主機,並沒有要用CD為媒體的打算。之後強敵超任出現,MD為提升自機的價值,必須要從多方面強化主機性能才行,Mega CD則可說是讓MD追上時代的周邊。

Mega CD不只是為MD加上光碟盤,而且在機能上也有相當提升

 

CD-Rom2雖設有PC-E本身沒有的RAM空間,但其實說了它不過是主機專用光碟盤,但Mega CD除了是MD的光碟盤及加設RAM外,本身也有68000CPU,能夠跟MD並行處理遊戲圖像,因此圖像處理能力比原來的強得多。最為人熟知的就是Mega CD能處理單獨MD不能做到的圖像放大縮小及迴轉功能,而且比以此為賣點的超任性能更佳( 2)。

此外,亦因為雙CPU及起用大容量CD為媒體關係,Mega CD能播放長達1小時以上的映像檔案,所以日後能推出《Silpheed》及《Star Blade》,背景用上播片處理,敵我雙方機體在影像上戰鬥等充滿氣勢的畫面。

在播片背景而上加上以實時多邊形演算的戰機遊戲,《Silpheed》絕對是Mega CD上最厲害的大作

不過對比起PC-E升級往CD-Rom2不同,從MD升級往Mega CD的玩者比例並不多。在日本MD售出約350萬台,但Mega CD不過只有20萬餘台,到底問題何在?除了因為後來者超任因軟件陣營等原因快速攻佔市場外,一台Mega CD49,800日圓,價格高昂自然令玩者卻步。雖然後來有廉價版Mega CD2出現,價格只為29,800日圓,但當時已經是1993年,距離次世次主機PSSS誕生不過早一年多時間,機迷們寧願等次世代主機出現吧?

相反,Mega CD在西方市場則成功得多,尤其是CD-Rom2的西洋版TurboDuo進軍海外市場失敗,而任天堂IP支持的飛利浦生產之主機CD-i又完全不能普及,能賣上600萬台的Mega CD雖在MD擁有者的比率上未必很高,但也說是當時西洋最流行的光碟主機。亦因如此,西洋版MD遊戲不時會同步發售MD匣帶版及CD版外,甚至會出現如《Snatcher》等在日本為CD-Rom2專用的遊戲,轉換成西洋版後會在Mega CD上推出的奇特現象。

部分CD-Rom2遊戲移師往北美市場時,都會選擇Mega CD為平台

 

最大失敗:Super 32X

從日本跟西洋市場對Mega CD的反應,便可知道MD在兩者之間的受歡迎差別有多大,這個落差也成就出世嘉最大敗北產物——Super 32X(以下32X)的出現。32XMD另一次強化自身的周邊,從名字中不難聯想到,它是把原本只是16bit主機的MD升格為32bit32X1994年末推出,那時正好是多邊形次世代冒起的新遊戲年代,為完全支援多邊形演算,32 bit主機已是大勢所趨,然而要讓一台已是1988年現身的過氣產物再追上潮流似乎太吃力,而且同期發售的除了有日後霸權的PS外,更有世嘉自社新主機SS……左手打右手是甚麼玩法?

話說在90年代初,世嘉見MD在日本人氣遠不及超任,早已著手開發以CD為媒體的新世代主機,那就是日後世嘉另一名機SS。與此同時,世嘉的美國分社則以Project Jupiter企劃之名著手另一台走匣帶的新主機開發,目標是為高價格SS以外提供另一個價格較低廉的選擇。後來美國世嘉認為貿然完全放棄成熟的MD市場並非良策,加上主要對手任天堂仍未在次世代戰上有大動作,於是將Jupiter計劃改為將MD升格為32 bit主機周邊的Project Mars

幾經轉折,Mars計劃的產物32X終於出現,周邊用上和SS相同的CPU,而且除單一對應MD外,還能同時與Mega CD一同運作,這時主機可以遊玩專用光碟遊戲Super 32X CD,看似跟當時大家嚮往的32 bit次世代主機無疑。可惜骨子裡始終是80年代產物,打從一開始就沒有預定會強化延命的MD,在與32X連接後產生各種無理負擔不能像SS在其他方面設計補元,結果出現決定性的機能差異。例如SS同時發色數能達1677萬色,但32X卻只有32768色,大大影響多邊形描繪能力。

蘑菇般外形的32X,大概是遊戲史上其中一個商策最失敗的產品

 

此外,32X價格為159美元(日版為19,800日圓),雖然的確比44,800日圓的SS便宜,可是又有哪個玩者願意花這筆錢去換半吊子的機能提升?更不幸的是,日版SS已於19941122日發售,32X則於同年1121日在北美見街,只不過早了1天發售而已。

儘管如此,美國世嘉方面不知何解非常力推32X,不惜把北美SS發售日延後至959月(實際發售日為955月),而且更將如《Virtua Racing》、《Mortal Kombat II》等街機人氣作首次移植往32X上,結果32X在年末商戰檔期銷量達50萬台,成績意外地不錯。於是世嘉打算再下一城製作MD32X合一化新主機Sega Nepturn,預定在95年春以200美元的低價發售,怎料開發難航下主機原型機價格高達400美元,比SS更貴。

《Virtua Racing》等人氣作移植確實令不少北美MD用家以為32X前境無限

 

另一方面,1995年日本次世代主機戰打得火熱,再加上任天堂正趕製N64欲加入戰團,MD已完全被視為舊世代產物,最終不得不令美國世嘉變陣突然將SS提早4個月開賣( 3),32X遊戲則多數叫停。此舉不單令批發零售及宣傳大亂陣腳,MD玩者也因世嘉突然「棄32XSS」感到唐突,反而對SS抱觀望態度。最終SS在北美開售4個月來僅只有8萬餘台,比起日本SS首日銷量的17萬台低上一倍以上,MD年代獲得的市場完全盡失。

來到這裡,MD的歷史也劃上不完美的句號。雖然MD成就出世嘉家用市場最好的年代,但某程度上也是它令世嘉的家用機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而且從出位的設計到奇特的商策都充滿著世嘉特色,大概是最能代表世嘉這家獨一無二主機商的產品吧?儘管如此,世嘉對電玩市場的傻氣幹勁為眾多機迷所鍾愛,下回也請讓我繼續以軟件方面跟大家談談這台一代名機好了。

加入各種延命裝置後,成就出機迷們嚮往的「MD塔」

————————————————————————-

1 超任的全球銷量約為4,900萬台,雖然MD跟超任銷量仍有一段距離,但在考慮到幾乎欠缺日本市場下,MD仍能有如此成績,可見此機深得老外喜愛。

2 超任的放大縮小迴轉功能只限於一軸之上,而Mega CD則可處理二軸,因此能做出擬似多邊形的圖像。

3 美國世嘉在1995E3中公佈SS開售日為「本星期五」,突如其來的變陣令業界內外都大為吃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