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遊隨筆:出讓自社品牌? 非本家的授權遊戲

提起瑪利奧,大家必會想起任天堂;提起超音鼠,則會教人想到世嘉……不過不知各位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些頭號品牌有時候並不是由該公司開發,甚至連發行都不幹,即是把重點IP完全放手給第三商。雖然看似不可思義,但事實上卻又不難在遊戲歷史上找到例子。

授權移植

不管是人氣作走跨平台路線也好,經典舊作新主機再現也好,從古到今,著名系列很大機會會踏上移植往不同平台的命運。作品能在不同平台上出現,自然能增加銷量,對遊戲商來說該是有利無害。但移植本身不是問題,移植平台選擇才是問題。

如果相關作品由第一商(即主機高)親自生產的話,畢竟為了維護硬件市場利益,那就幾乎不可行會在其他平台上出現。另一方面,即使是沒有主機利益的第三商,如果該平台在市場的佔有率不夠高的話,要她們花人力物力把自社遊戲移植到在這些平台上,亦不是一門聰明的生意……種種因素下令遊戲商在移植平台的考慮上受不少限制。有趣的是,有一個「走後門」的方法解決利益風險問題,那就是授權給其他公司,製作些看似不太可能實現的移植。

若閣下是資深點的機迷的話,必會知道世嘉不僅是一家遊戲商,還是一家主機機生產商,曾經製作過影響千萬機迷的主機。在2000年代DC在主機戰上敗陣之前,玩者想玩世嘉家用遊戲就只能選擇世嘉主機,但在1988至91年間卻發生了頗教人感奇怪的事出現,那就是世嘉的體感街機系列最著名的作品——《Space Harrier》、《Out Run》及《After Burner II》,竟先後被移植往紅白機及PCE上(《Out Run》僅限PCE版)。

在紅白機上居然能玩世嘉名作!

雖說這幾款作品早已在Mark-III、MD及Game Gear等世嘉主機上登場,但在主機大戰比現在更加激進的80年代,世嘉的作品居然在敵對的任天堂及Hudson主機上登場,實在不可思議。當然,紅白機版及PCE版的開發及發行均不是出自世嘉之手,而是由不同的遊戲商向世嘉購入版權後各自開發出售。這些授權商不乏機迷熟悉的名字,好像紅白機版的《Space Harrier》為Takara製作,同平台的《After Burner II》則是Sun Soft負責。

「自社的有力品牌怎可能登陸敵對陣營?」或許不少機迷都會抱有這個疑問,不過細心想想又不是毫無道理。首先世嘉的街機體感系列在1985年間左右推出,而這些移植版則在80年代末相繼發售,時間相距了3年以上;在此之前世嘉家用機也已率先推出移植版,其他移植版的出現並不太會為對家主機帶來甚麼優勢。

二來由於世嘉除提供版權及多少支援外,基本上不會直接參與製作,工夫少就能穩袋版權費。事實上除了紅白機及PCE外,上述遊戲都曾經其他遊戲商之手被移植至一些主打遊戲的冷門個人電腦平台,如X68000、Amigo、Atari ST等之上。

世嘉的個人電腦向作品都是交由第三商全權移植及發行

對於機迷來說,最關心的始終還是遊戲質素本身。雖然他方主機的移植並非由原生的世嘉負責,但又不代表出來的成品一定沒水準。例如由電波新聞社開發的PCE版《Space Harrier》為首款用上4Mb ROM大容量HuCARD的作品,儘管畫面上仍及不上街機般漂亮,但Frame Rate跟街機版差不多關係,原作的速度感幾乎都能忠誠移植。另外,Sun Soft製的紅白機版《After Burner II》也用上3Mb大容量ROM匣帶,能在沒有圖像擴大縮小迴轉功能的紅白機版上做到類似的模擬效果,而且二周目起更實裝了速度極快的高速版本,不難看出在編寫程式上開發組下了不少心思。

為了因應主機性能,授權移植版亦下了一番工夫

從移植變出原創作

要論授權移植的經典名作,絕不會少了MD版《大魔界村》。此作原本為相距前作《魔界村》3年、於1988年推出的Capcom街機動作遊戲,即便今天的角度來看作品的完成度仍非常高。當時在世嘉工作的著名遊戲製作人中裕司氏深受此作感動,於是向上司提出希望能和Capcom相談,取得授權給世嘉把作品移植到MD上的請求,這亦是《大魔界村》首次移植至家用機上。

這款移植作只用了5個月開發,時間雖短但水準之高令人吃驚。遊戲最初打算用4Mb匣帶為媒體,但由於所需容量仍十分大關係,就算刪除了OP、簡化了畫像,還是需要增多ROM量而最終動用上5Mb ROM帶。不過比起畫面,更重要的是能忠誠地反映出街機版的動作流暢性、版面設計等特徵,另外亦加入了2種類的難易度設定及裡技,是款不折不扣的名作。後來於世嘉的復刻主機Mega Drive Mini及任天堂Switch Oline上均有收錄。

不朽名作《大魔界村》的MD移植版其實不是由Capcom自己製作

順道一說,製作MD版《大魔界村》時Capcom曾提供了原版的程式編碼給世嘉參考,其後中氏則利用了此作的部分開發技術開發出世嘉最大名作《超音鼠》。某程度上可以說沒有《大魔界村》,就沒有《超音鼠》。

不管是原廠製造還是授權,移植作有好也有壞,不過有些元素卻只有授權移植、特別是早期授權行植才會有,那便是「角色更換」。在此之前,先跟大家談談巴西一家傳奇遊戲商Tectoy。這家公司既有製作遊戲,亦有做進口遊戲軟硬件的批發零售,從1987年開始深深影響著眾多巴西機迷,特別是由她代理的Mark-III及MD業務。

1987年Tectoy設立後,馬上跟世嘉簽下合約,取得世嘉主機及遊戲的當地生產及銷售權利,即是Tectoy能在巴西國內生產及發售Mark-III(及後來的MD)和軟件,從而避開高昂的進口關稅。正因如此,Mark-III及MD能在巴西以較合理的價錢提供和原版般高品質的正規商品,大大壓倒了翻版劣貨及沒有分銷商的其他對手,令這2台主機長時間佔領市場主導地位,甚至到了2015年PS4等最新主機在當地登陸,Tectoy的Mark-III及MD還是長賣長有。

有關Tectoy詳細有機會再繼續詳談,在此提及這家公司的原因,在於她除了生產世嘉主機外,還會製作相關平台的原創和英/日版的翻譯作。那些翻譯作不單只是把當中的日文翻譯成西班牙語,有時候更會將當中的角色大換血!
1985年日本世嘉推出了一款名為《Teddy Boy Blues》的街機遊戲,故事中少年主角為了打倒滑稽軍團,於是拿著深愛的偶像大碟以及迷你光線槍,深入充滿怪物的迷宮殺敵(這是甚麼劇情?)。至於1995年由Tectoy製作的Mark-III版,則將角色改為當地人氣漫畫《Geraldinho》的人物,主角Geraldinho誤闖電視世界,而由他所養的小狗則在現實世界中控制在電視裡的主人,引領他離開(這又是甚麼劇情?)。

將日版角色改成當地人氣漫畫人物,雖然在版權上確實有點不妥,但無疑是個大膽又聰明的想法

連角色都換掉的移植,好像有點不尊重原版,不過就算是遊戲老舖Hudson,也曾出現這種情況。1986年Hudson在紅白機上推出高難度動作遊戲《高橋名人的冒險島》,此作其實是源自1985年世嘉街機作品《Wonder Boy》;除了因應紅白機性能而下調質素,以及將作中主角Boy改成高橋名人外,其他內容基本跟原版一樣。

誰是高橋名人?他本職是Hudson營業部員工,但80年代以「1秒16回連射」神技在紅白機年化紅遍機迷間,成為當時小朋友心目中的機神。亦因為高橋名人的人氣,即使整體上遊戲質素不如原作,《高橋名人的冒險島》但仍能突破100萬銷量,甚至曾推出過同世界觀的外傳動畫,是不少紅白機大叔的集體回憶。我想認識《高橋名人》的朋友絕對比《Wonder Boy》多得多。

其後,《高橋名人》成為Hudson旗下品牌系列繼續正統進化,而世嘉的《Wonder Boy》則從第二集起加入道具收集及購物等RPG元素及改名為《Monster World》系列,於90年代為止活躍於街機、Mark-III和MD上。

身為移植作的《高橋名人》的知名度比本家《Wonder Boy》的高得多

授權原創危機多

授權製作除了移植外,亦有些是完全原創的例子,不過就我所知,絕大部分都是不入流的劣作。站在本家立場上,要把自家IP放到別家遊戲商上作原創發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如果本家會容許其他公司製作及發行前者品牌的原創作,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對接受授權一方相當有「信心」,相信她們不會做出甚麼好遊戲。至於取得別家遊戲商版權來製作該系列的原創遊戲,有點骨氣的公司大概都不會這樣做,結果餘下的就是單純用別家品牌來抽水,即使順利授權亦大概也沒甚麼大作為。

CDi是90年代初由飛利浦製作的光碟制式家用機,亦是世界第4滯銷主機。這台主機最著名的事跡,便是在這台主機上出現過最垃圾的《瑪利奧》和《薩爾達》——《Hotel Mario》、《Link: The Faces of Evil》和《Zelda: The Wand of Gamelon》。

在其他主機上玩到《瑪利奧》和《薩爾達》的遊戲,大概是絕無僅有

為甚麼飛利浦的主機會有任天堂遊戲出現呢?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任天堂曾嘗試發掘光碟媒體的可能性,除了跟Sony共同開發超任用外置CD機PlayStation外,還和飛利浦合作開發新光碟主機。不過不久後任天堂眼見外界對世嘉的Mega CD反應平平,於是打消了光碟制式的念頭,跟Sony和飛利浦共同研發的計畫亦告泡湯。後來被飛的一方決定獨自繼續開發光碟主機,Sony製的是大家十分熟悉的PS,而飛利浦則是CDi。

或許因為任天堂曾參與過CDi主機計劃吧?任天堂把《瑪利奧》和《薩爾達》兩大超級品牌授權給飛利浦,讓她自行製作原創的《瑪利奧》及《薩爾達》作品,最終上述3作於1994年面世。《Hotel Mario》是款動作解謎,瑪利奧為了救出被庫巴捉到酒店(?)去的桃公主,需要在各版中關掉版上所有房門(??)。而《Link》及《Zelda》則是橫向視點的ARPG,以林克及薩爾達兩名主角以不同視點去跑同一故事,也是薩爾達公主首次擔當主角的遊戲。

薩爾達公主終於擔正做主角,可惜……

三作除了遊玩畫面勉強可以之外,其實質素都比原系列底不少,完全沒有原作風格,特別是劇情CG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當然,任天堂自社從來沒承認過它們是本家系列之一,不過由於《瑪利奧》及《薩爾達》劣作相當罕見,反而成為日後機迷的獵奇研究目標。

其實CDi三作帶出了一個授權原創作的最大隱憂,就是劣質的第三方作品有機會牽連原作系列的名聲。像《瑪利奧》等頂級遊戲品牌,玩者當然能輕易分到是否任天堂本家製造,但換成是些較為二線的作品時,情況有機會變得不一樣。

《Cooking Mama》系列是2000年代中期「刀仔鋸大樹」的經典,低成本的料理小遊戲雜錦作雖然對機迷來說沒甚麼吸引力,可是在不怎樣接觸過電玩的非機迷間卻獲得極大人氣,遊戲自然被系列化。一直以來,系列都是由Office Create製作,並先後委託Taito及Square Enix發行。不過系列在中途停頓發展了一會後,Office Create授權Planet Entertainment開發及發行最新作《Cooking Mama: Cookstar》,預定於2020年發售。但當時Office Create萬萬沒想到,此事將成為她的大災難。

《Cookstar》在開發期間,Office Create已發覺作品水準跟預想的有一段距離,於是接二連三向Planet Entertainment提出修改指示。不過Planet Entertainment並無理會,不但在2020年3月如期推出沒有修改的Switch版,而且更開始宣傳授權沒包括在內的PS4版。

《Cooking Mama: Cookstar》的PS4版至今仍繼續正常出售

此事令Office Create大為震驚,馬上撤銷了給Planet Entertainment的授權,可是Planet Entertainment沒有因而終止發售——Switch的e Shop版雖然已終止發售,不過實體版仍繼續流通,更甚者是在翌年竟於歐美地區推出PS4實體版;可能覺得Office Create是日本中小企而難以在海外有作為吧?

不過Office Create並焦退縮,更於國際商業會議的國際仲裁裁判所提出終止Planet Entertainment製造及出售遊戲的要求。最終在2022年10月,仲裁裁判所判Office Create得直,Planet Entertainment需要停售遊戲及向Office Create支付賠償。

以為事情到此就早人段落?可惜正義似乎沒有成功伸張。《Cookstar》的官方網頁及SNS帳號雖然已經消失,Planet Entertainment官網的遊戲列表上亦不再記有此作,但遊戲的實體版仍能透過發行商Ravenscourt的官網買得到。另一方面,Planet Entertainment以《Cookstar》為基礎更改了角色及加入些新元素後,推出完全新作《Yum Yum Cookstar》……

官司贏了,不過卻輸掉了自社重要的知識財產,令《Cooking Mama》無啦啦多了一個「對手」來,相信Office Create對當日授權一事應懊悔不已。

所謂人無恥就無敵,遊戲公司亦如是

Check Also
Close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