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遊隨筆:超音鼠誕生契機 MD大回顧.軟件篇

一台主機無論機能有多強,玩者多數著眼的還是軟件陣容。一談到MD遊戲,大家腦海內大概會馬上閃起《超音鼠》,但作為世嘉最成功的主機,值得機迷回味的MD經典又可止它?剛好MD Mini發表後大家正關心到底會收錄甚麼軟件,趁此機會不如就讓我們看看MD有哪些人氣注目作吧?

出師不利

世嘉在家用機上向來處於較弱勢,但相對地在街機市場上卻相當吃,當然如能把街機上的優勢帶到家用機上的話就最好。為了做到這一點,於1988年10月末誕生的MD大膽地用上當時價格昂貴的16 bit CPU,令MD遊戲能跟同為16 bti CPU街機接軌。而把街機移植往MD上,正是MD初期的重要軟件政策。

與MD同日發售的遊戲僅只有兩款,而且均是從人氣街機過來的品牌——《Super Thunder Blade》及《Space Harrier II》,前者為操作直昇機而後者則是背取視點的SF風格射擊作。為了活用16 bit機能及世嘉街機品牌,選擇此二作似乎合情合理,但其實卻是頗有問題的決定。
首先,這兩款作品是世嘉體感系列之一,原本在街機上玩者能坐上特製機殼,以專用控制桿及會搖動的座位感受戰鬥的臨場感,一旦移植到家用機上,這些元素都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它們均是以背取視點為主的模擬3D射擊作品(※1),MD雖然在機能上能貼近街機,然而則沒有在製作同類作品上十分重要的放大縮小及迴轉圖像功能(這缺點亦是長期被外界視為MD不如超任的原因之一),因此要重現原作的畫面及速度感非常困難。

注解:※1 《Thunder Blade》是設有一般縱向射擊及背取模擬3D射擊兩種玩法。

體感街機移植往家用機上的話會失去許多樂趣,而MD護航作卻偏偏選擇原作為體感的街機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MD版二作其實並不是直接從街機上移植過來;《Super Thunder Blade》是街機《Thunder Blade》的改版,玩法大同小異但版面設計則完全不同;而《Space Harrier II》則是街機版的正式續篇。儘管如此,開發組仍盡力以此二作把MD的機能呈現給機迷們。例如在《Space Harrier II》中,開發組以方格地板和不同尺寸的敵人及子彈圖像替換,來營造出「深入畫面內移動」的模擬3D感,所花的工夫一點都不少。
可惜的是,MD版在許多方面無法好好承繼原作的好處。《Super Thunder Blade》將街機版的縱向射擊版面大幅削去,《Space Harrier II》則把前作的SF風格敵人更換為惡龍、美杜莎等中世風格的怪物,和主角的未來造型格格不入。另外,由於機能限制關係,當主角射擊之時BGM會稍為停頓,不斷更換畫面來製作模擬3D畫面同時畫面格數又不足。

街機前作明明是SF風格,來到MD上的《Space Harrier II》則變成打中世幻想風怪物

作為為新主機打響名堂的首發作,上述二作評價相當一般,未能如目標般帶出16 bit主機的震撼力,但隨著開發組開始習慣MD機能,開發出來的街機改版或移植作水準亦越來越高;好像主機發售後翌月推出的街機移植作《獸王記》,移植完成度十分高,而且更將背景更換為原版沒有的多重捲軸,以顯示MD的可造性。在此之後,本來有潛力成為MD殺手鐧的作品,卻急轉直下變成世嘉史上最大的敗北——《俄羅斯方塊》。
我記得以前曾經跟各位分享過MD版《俄羅斯方塊》事件。簡單來說,1988年世嘉把《俄羅斯方塊》從PC引入街機上後引發《俄羅斯方塊》熱潮,打算以街機移植作為初期重心的MD也自然成為此作唯一移植平台,而且無疑將成為當下MD最能帶動主機銷量大幅上升的初期作。正當世嘉已經完成開發、印好遊戲並等待至1989年4月15日發售MD版之際,怎料最大競敵任天堂直接與管有原版版權的前蘇聯政府取得所有家用機版權,不但否定了世嘉於雅達利手上取得的簡接版權,更在MD版發售前一星期禁止對方出售遊戲。

MD版《俄羅斯方塊》事件後,曾一度令世嘉迷與任天堂迷的對立面升溫至最高峰

苦無辦法之下,世嘉唯有中止發售,庫存的匣帶全部報銷。在此損失的不只有MD版《俄羅斯方塊》的製作及宣傳費用,而且更令MD失去了當下最有力的MD潛力作。更慘的是由於世嘉家用機開發組欠缺68000基準的遊戲開發經驗,MD長時間缺乏新作支持,令主機在面世後不久就要面對無法擴展市場的重大危機。

帶動人氣的中裕司作品

令人意外的是,讓MD真正在玩者層打響名堂的街機移植作卻有點曖昧,因為它雖非世嘉品牌但又是世嘉製作,那就是由Capcom原作的高難度街機動作名作《大魔界村》。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為甚麼Capcom遊戲會由世嘉開發及發行?其實此作是由日後世嘉非常著名的遊戲製作人中裕司氏負責MD版移植。
中氏在以前已經是世嘉內部著名的主程序編寫員,街機的《Out Run》、《Space Harrier》,Mark III的《Phantasy Star》主程式均是出自他手,而且在製作《Super Thunder Blade》及《Phantasy Starr II》時亦有開發MD經驗。一天他見街機版《大魔界村》後非常喜歡,於是特意拜訪Capcom希望她能同意讓世嘉移植此作往MD。Capcom也對此提議抱有好感,於是同意移植並借出遊戲資料出來。

除了動態的《Outrun》外,靜態的RPG《Phantasy Star》系列亦是由中氏負責程式編寫

中氏接手移植工作後,僅花了5個月時間就完成遊戲於1989年8月推出,而且完成度之高令人震驚。雖然在畫面無法避免作出簡化,可是角色的動作流暢度、玩法及操作性,以至遊戲的古怪氣氛都幾乎跟完版一無一樣。而且相對於原版那毫無妥協的超高難度,此作加入了降低了難度的練習模式,除了各版難度向下調整外,也設有無限續關,如此一來破關門檻大幅下降,玩者就更有心情去放手挑戰。
《大魔界村》成為MD自推出後首款真正的Killer Soft,大量玩者為此作而同時購入MD本體,大大帶動主機銷量。不僅如此,中氏在開發《大魔界村》的過程中,漸漸掌握在MD上開發流暢輕快的動作遊戲技巧,繼而製作出影響世嘉甚至後世遊戲界深遠的《超音鼠》。

電玩史上頂級移植作的MD版《大魔界村》不但好評,也成功帶動本體銷量上升

說到《超音鼠》,雖然它跟《大魔界村》同樣影響MD深遠,但《超音鼠》卻要待主機發售後3年、即1991年才推出,作為重點遊戲發售日似乎太遲。其實在《大魔界村》後,MD市場環境比之前好不少,軟件量也越來越多,但卻欠缺跟《大魔界村》一樣矚目的作品。1990年,世嘉希望打造出像任天堂的瑪利奧般同樣成功的遊戲人物,令MD有明確焦點,後來由當時負責《Phantasy Star》系列敵人及畫面設計的大島直人氏繪畫,最終決定代表世嘉的吉祥物為「史上跑得最快的刺蝟」,並取名Sonic。
要宣傳這個代表世嘉的角色,最有效的當然是以遊戲來處理,決定好Sonic設定後家用遊戲開發部中便集合了15名人員著手工作,並稱自己為Sonic Team,而開發組指揮正是中裕司氏,最終《超音鼠(Sonic the Hedgehog)》於1991年7月誕生。遊戲雖然跟《超級瑪利奧》系列同為橫向動作,但氣氛玩法卻完全不同。不負「史上最速」之名,相對於《超級瑪利奧》中玩者能仔細應對版上各機關,《超音鼠》中則鼓勵玩者一口氣衝關,而Sonic以超高速在版上橫衝直撞,加上如過山車路軌般的版面設計,增加了Sonic疾走時的刺激感。

《超音鼠》的高速感為動作遊戲在追求精細操作外帶來了的另一可能性

當時要流暢地表現出疾走的高速感,在程式編寫上非常高難度,此作不只在速度上取勝,畫面色彩豐富、變化多端的版面設計,甚至連途中插入的彈珠小遊戲,也花上極大心思——玩者要左右迴轉如迷宮般的版面,讓化成彈珠的Sonic成功來到終點;正如之前所說,MD不具備圖像左右迴轉功能,所以每個迴轉格數都需要開發組重新製作新圖像,以連續動畫來做出擬似迴轉畫像處理……世嘉開發技術力無憾地完全發揮出來。
世嘉期望《超音鼠》能售出100萬套以上,發售後由於跟超任超大作《FFIV》撞期,在日本未能受機迷們注目,幸而在海外卻非常受落,而且Sonic的自由奔放個性也甚受西方機迷喜歡,遊戲出乎世嘉預料般爆售,全球銷量高達1500萬套。除了連帶MD銷量上升外,在西方遊戲界中Sonic已經是跟瑪利奧平起平坐的人氣遊戲角色,間接提升世嘉在西方機迷心目中地位,而《超音鼠》亦順理成章不斷推出後續及外傳,至今仍是世嘉活躍中的大品牌。

圖KU07:廿多年前大概沒有人會覺得瑪利歐跟Sonic會有同場演出的可能性吧……

第三商加盟

從《超音鼠》的銷情來看,相信或多或少能看出90年代日本及西方遊戲的不同之處。自從《DQ》大熱後,日本市場十分著重文字RPG,而多數RPG均是於任天堂主機陣上落戶,相對地世嘉主機少見有人氣RPG,因此即使超任是後起之秀,在日本市場上仍壓勝MD。不過北美等西洋市場卻是不一樣的展開,MD初期以動作街機為軸心的遊戲陣容,再加上《超音鼠》等動作良作,完全符合喜歡動態遊戲的西洋玩者喜好。亦因如此,MD在西方市場佔有率僅比超任差一點,能與當下霸權主機互角的世嘉主機,也只有MD做得到。
總之,踏入90年代後MD漸入佳境,最明顯的特徵在於長長的遊戲發售列,尤其是第三商生產的作品,數目比90年代前的MD甚至是整個Mark III年代多很多。事實上,因為世嘉是家用主機商,也是街機商,同為走街機、家用機雙引擎的遊戲商,不少因為在街機上與世嘉有競爭關係,對落戶世嘉主機甚有保留。不過MD年代世嘉大力拉攏第三商加入,而且MD在西方成績不俗,第三商也紛紛加入MD陣營,當中更不乏如Capcom、Konami、Namco(現為Bandai Namco Games)及光榮等大公司。

當MD在西洋市場擁有一定佔有率後,在街機上本是競爭對手的遊戲商也嘗試加盟成MD第三商

可是對於世嘉迷來說,比起上述人所共知的電玩大企業,Game Arts更是非常重要的MD第三商。這家公司早於1985年已立足電玩界,但最初只是開發PC遊戲如《Thexder》等,移植往家用機的工作則交由其他遊戲商負責。直到1990年末首次當上MD第三商推出麻雀遊戲《賭徒自己心中派(ぎゅわんぶらあ自己中心派)》後,直到DC為止長久以來成為世嘉的好伙伴,為世嘉主機寫下眾多名作。
Game Arts在MD上雖然代表作多羅羅,但相信名氣最大的還是Mega CD的《Lunar》系列及《Silpheed》。Mega CD是MD的CD周邊,Mega CD遊戲亦因而能支援到播片及配音等大容量資料,不過和MD本家不同,加入Mega CD的第三商極少,而Game Arts差不多是唯一一家有名氣的第三商,《Lunar》及《Silpheed》便是在此狀況下誕生。

《Lunar》系列是在MD(Mega CD)上的RPG大作,水準跟其他平台的RPG名作相比絕不失禮

前者方面屬傳統指令選項RPG,但當中用上大量動畫及配音,雖然是90年代初作品但水準卻能貼近PS、SS等下世代主機遊戲。此系列先後推出《Lunar the Silver Star》(1992年)及《Lunar Eternal Blue》(1994年)二作,對於缺乏RPG的MD來說,《Lunar》系列絕對是不可多得之作。
至於後者則是移植自PC的多邊形縱向射擊遊戲,最特別是活用了Mega CD內藏的另一CPU,令原來只有16 bit的主機能演算多邊形之餘,背景更以播片處理,實行一個畫面兩種運作方法。作品是1993年的產物,但敵我機體並非只拉幾條框架線就當成是多邊形的陽春模組,全部均是扎實的多邊形。而且背景以CG播片處理,跟作中多邊形機體完美地配合,堪稱射擊界的幻之名作。

多邊形跟播片的融合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宇宙戰畫面

包括Mega CD及32X在內,能稱得上名作的MD相當多,要憑本文一一介紹完全不可能,但希望能借這次介紹在Mini MD來臨之前勾起大家一些對MD回憶已經十分足夠……個人而言,還真希望Mini MD會加入《肥瘦大盜》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heck Also
Close
Back to top button